工部尚书李世贤上前一步,恭敬地说:“启禀镇北王,煤炭已悉数运至上京,现正妥善存放在工坊的仓库内。”
此言一出,在场众人皆露出些许惊疑之色。
二皇子赵元稷率先发问:“九弟,你所言之煤炭,莫非就是那种传闻中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头?”
赵胤乾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正是。有了它,赵国将踏上强盛之路!”
赵元稷眉头微皱,质疑道:“我听闻曾有人因使用煤炭取暖而不幸丧命,你何以断定它能助赵国崛起?”
十一皇子赵弘翎也感到惊讶:“九哥,你不会是想用煤炭来代替木炭吧?”
赵胤乾淡然回应:“有何不可?煤炭本就是一种高效的燃料。”
赵元稷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:“九弟,这可不是儿戏,若真因此出了人命,你该如何担责?”
赵胤乾神情坚定:“我自有分寸。”
眼见众皇子议论纷纷,赵皇威严的声音响起:“老九,你且说说,这煤炭当真能用于取暖吗?”
赵胤乾恭敬回答:“父皇,煤炭不仅可用于取暖,还能用于生火做饭。但它确实也存在使用不当导致中毒身亡的风险。”
赵皇问:“哦?那你有何办法确保安全使用?”
赵胤乾道:“儿臣曾在古籍中读到过关于煤炭的安全使用方法。只需将其加工成蜂窝煤状,便可有效避免燃烧不充分导致的中毒问题。”
赵元稷冷笑一声:“听起来倒是头头是道,但你毕竟未曾亲自试过,怎敢拿百姓的性命冒险?”
赵胤乾目光坚定:“我有十足把握!”
赵元稷不依不饶:“父皇,切莫听他一面之词。眼下寒冬将至,我们当务之急是赶制棉袄,以御严寒。”
赵皇听到赵胤乾提及的蜂窝煤,心中也泛起一丝疑惑。他深知老九赵胤乾虽然聪明,但此事关乎百姓生死,不可轻率。
“老九,你可曾真的试过这蜂窝煤?”赵皇眉头紧锁,目光锐利地审视着赵胤乾。
赵胤乾深吸一口气,坚定地说:“父皇,儿臣虽未亲自试过,但古籍上的记载详细。蜂窝煤的制作并非儿臣臆想,而是有据可循。”
他顿了顿,“儿臣提议,可先命工匠制作一些蜂窝煤样本,只待试验成功后,便可大量生产。”
“试验?”赵皇的声音中透着一丝不悦,“百姓的性命岂能拿来试验!”
赵胤乾急忙解释道:“父皇,儿臣所言的试验并非直接让百姓使用,而是先在工坊中进行安全测试,确保无误后再推向民间。”
赵元稷冷笑一声,道:“九弟,你可知这其中的风险?一旦试验失败,工坊的工匠们岂不是要遭殃?”
赵胤乾看向赵元稷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:“二哥,皇弟我愿亲自参与试验,若有闪失,我愿一力承担!”
此言一出,众人皆惊。
赵皇也看向赵胤乾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。
“老九,你可知这其中的利害?”赵皇沉声问道。
赵胤乾点头:“儿臣知道。但儿臣深知,若这蜂窝煤能成功发明和普及,将为赵国带来多大的利益。它不仅能够解决百姓取暖、生火做饭的问题,更能大大减少木材的砍伐,保护赵国那广袤无垠的山林。”
赵皇沉思片刻,缓缓道:“好,朕便给你这个机会。但朕要告诉你,若是你失败了,朕定不轻饶!”
赵胤乾心中一喜,连忙跪拜道:“谢父皇!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望!”
众皇子见状,虽然心中仍有疑虑,但也不再出声反对。
朝会结束后,赵胤乾紧随其后,跟随李世贤的脚步,一同踏入了工部的工坊。工坊内,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,各种工具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赵胤乾首先指示工匠们制作蜂窝状的模具,这是制作蜂窝煤的关键步骤。随后,他让人将煤块捣碎,加入黄土和水进行搅拌,使其混合均匀。工坊内的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,紧锣密鼓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。
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,李世贤不禁心生疑惑,他转向赵胤乾问道:“九殿下,我看这蜂窝煤的制作过程,似乎只是简单地加入了泥和水,这样就能解决中毒的问题吗?”
赵胤乾微微一笑,解释道:“李大人,真正的关键其实在于那蜂窝状的模具。这模具的设计,才是我们避免中毒的关键所在。”
李世贤听后更加疑惑,不解地看着赵胤乾。赵胤乾并未立即解释,而是静静地等待着。
这时,一个工匠走近前来,恭敬地向赵胤乾禀报:“启禀九殿下,煤泥已经和好,请问下一步该如何操作?”
赵胤乾点头示意,说道:“将拌好的煤泥放入我们之前制作好的蜂窝煤模具中即可。”
工匠领命后转身离去,开始按照赵胤乾的指示进行操作。工匠们以手工压制的形式,将煤泥压入模具中,制作出一个个具有九个均匀分布的小孔的蜂窝煤。
看着制作完成的蜂窝煤,李世贤忍不住再次发问:“九殿下,这蜂窝煤就这样制好了吗?真的不会烧死人吗?”
赵胤乾点头肯定道:“晒干后就能使用了。李大人,你可注意到这蜂窝煤上的九个小孔?”
李世贤仔细端详着蜂窝煤,点了点头:“看到了。不知这般设计有何玄机?”
赵胤乾解释道:“这九个小孔的设计,正是为了让煤炭在燃烧时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,从而确保煤炭能够完全燃烧。这样一来,就不会释放出有毒气体,百姓在使用时自然也就不会中毒身亡了。”
李世贤听后恍然大悟,“九殿下大才!”